又詩曰:
因遊法界講堂中,逢見相知不俗同。
盡說目前千萬事,又談塵劫許多功。
法雲容曳舒群岳,教網張羅滿太空。
檢點人生歸善念,紛紛天雨落花紅。
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《受生度亡經》,談一會《安邦天寶篆》,又宣一會《勸 修功卷》。這菩薩近前來,拍著寶臺,厲聲高叫道:「那和尚,你只會談小乘教 法,可會談大乘麼?」玄奘聞言,心中大喜,翻身跳下臺來,對菩薩起手道: 「老師父,弟子失瞻多罪。見前的蓋眾僧人,都講的是小乘教法,卻不知大乘教 法如何。」菩薩道:「你這小乘教法,度不得亡者超昇,只可渾俗和光而已。我 有大乘佛法三藏,能超亡者昇天,能度難人脫苦,能修無量壽身,能作無來無去。」
正講處,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:「法師正講談妙法,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 來亂說胡話。」王令擒來。只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,見了太宗,那僧人 手也不起,拜也不拜,仰面道:「陛下問我何事?」唐王卻認得他,道:「你是 前日送袈裟的和尚?」菩薩道:「正是。」太宗道:「你既來此處聽講,只該吃 些齋便了,為何與我法師亂講,擾亂經堂,誤我佛事?」菩薩道:「你那法師講 的是小乘教法,度不得亡者昇天。我有大乘佛法三藏,可以度亡脫苦,壽身無壞 。」太宗正色喜問道:「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?」菩薩道:「在大西天天竺國 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,能解百冤之結,能消無妄之災。」太宗道:「你可記得麼 ?」菩薩道:「我記得。」太宗大喜道:「教法師引去,請上臺開講。」
那菩薩帶了木叉,飛上高臺,遂踏祥雲,直至九霄,現出救苦原身,托了淨瓶楊 柳。左邊是木叉惠岸,執著棍,抖搜精神。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,眾文武跪地焚 香。滿寺中僧尼道俗、士人工賈,無一人不拜禱道:「好菩薩!好菩薩!」有讚 為證。但見那:瑞靄散繽紛,祥光護法身。九霄華漢裏,現出女真人。那菩薩, 頭上戴一頂金葉紐、翠花鋪、放金光、生瑞氣的垂珠纓絡﹔身上穿一領淡淡色、 淺淺妝、盤金龍、飛綵鳳的結素藍袍﹔胸前掛一面對月明、舞清風、雜寶珠、攢 翠玉的砌香環珮﹔腰間繫一條冰蠶絲、織金邊、登彩雲、促瑤海的錦繡絨裙﹔面 前又領一個飛東洋、遊普世、感恩行孝、黃毛紅嘴白鸚哥。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 世的寶瓶,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、撒大惡、掃開殘霧垂楊柳。玉環穿繡扣,金蓮 足下深。三天許出入。這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。
喜的個唐太宗忘了江山,愛的那文武官失卻朝禮,蓋眾多人都念「南無觀世音菩 薩」。太宗即傳旨,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像。旨意一聲,選出個圖神寫聖、遠 見高明的吳道子(此人即後圖功臣於凌煙閣者)。當時展開妙筆,圖寫真形。那 菩薩祥雲漸遠,霎時間不見了金光。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,上有幾 句頌子,寫得明白。頌曰:禮上大唐君,西方有妙文。程途十萬八千里,大乘進 慇懃。此經回上國,能超鬼出群。若有肯去者,求正果金身。
太宗見了頌子,即命眾僧:「且收勝會,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,再秉丹誠,重 修善果。」眾官無不遵依。當時在寺中問曰:「誰肯領朕旨意,上西天拜佛求經?」 問不了,傍邊閃過法師,帝前施禮道:「貧僧不才,願效犬馬之勞,與陛下求取 真經,祈保我王江山永固。」唐王大喜,上前將御手扶起道:「法師果能盡此忠 賢,不怕程途遙遠,跋涉山川,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。」玄奘頓首謝恩。唐王果 是十分賢德,就去那寺裏佛前,與玄奘拜了四拜,口稱「御弟聖僧」。玄奘感謝 不盡道:「陛下,貧僧有何德何能,敢蒙天恩眷顧如此?我這一去,定要捐軀努 力,直至西天﹔如不到西天,不得真經,即死也不敢回國,永墮沉淪地獄。」隨 在佛前拈香,以此為誓。唐王甚喜,即命回鑾,待選良利日辰,發牒出行,遂此 駕回各散。
玄奘亦回洪福寺裏。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,早聞取經之事,都來相見,因問: 「發誓願上西天,實否?」玄奘道:「是實。」他徒弟道:「師父呵,嘗聞人言 ,西天路遠,更多虎豹妖魔。只怕有去無回,難保身命。」玄奘道:「我已發了 洪誓大願,不取真經,永墮沉淪地獄。大抵是受王恩寵,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。 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,吉凶難定。」又道:「徒弟們,我去之後,或三二年,或 五七年,但看那山門裏松枝頭向東,我即回來﹔不然,斷不回矣。」眾徒將此言 切切而記。
次早,太宗設朝,聚集文武,寫了取經文牒,用了通行寶印。有欽天監奏曰: 「今日是人專吉星,堪宜出行遠路。」唐王大喜。又見黃門官奏道:「御弟法師 朝門外候旨。」隨即宣上寶殿道:「御弟,今日是出行吉日。這是通關文牒。朕 又有一個紫金缽盂,送你途中化齋而用。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。又銀騔的馬一匹 ,送為遠行腳力。你可就此行程。」玄奘大喜,即便謝了恩,領了物事,更無留 滯之意。唐王排駕,與多官同送至關外。只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 服,俱送在關外相等。唐王見了,先教收拾行囊、馬匹,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。 太宗舉爵,又問曰:「御弟雅號甚稱?」玄奘道:「貧僧出家人,未敢稱號。」 太宗道:「當時菩薩說,西天有經三藏。御弟可指經取號,號作三藏何如?」玄 奘又謝恩,接了御酒道:「陛下,酒乃僧家頭一戒,貧僧自為人,不會飲酒。」 太宗道:「今日之行,比他事不同,此乃素酒,只飲此一杯,以盡朕奉餞之意。」 三藏不敢不受,接了酒,方待要飲,只見太宗低頭,將御指拾一撮塵土,彈入酒 中。三藏不解其意,太宗笑道:「御弟呵,這一去,到西天,幾時可回?」三藏 道:「只在三年,徑回上國。」太宗道:「日久年深,山遙路遠,御弟可進此酒 :寧戀本鄉一捻土,莫愛他鄉萬兩金。」三藏方悟捻土之意,復謝恩飲盡,辭謝 出關而去。唐王駕回。
畢竟不知此去何如,且聽下回分解。
第一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
詩曰:
大有唐王降敕封,欽差玄奘問禪宗。
堅心磨琢尋龍穴,著意修持上鷲峰。
邊界遠遊多少國,雲山前度萬千重。
自今別駕投西去,秉教迦持悟大空。
卻說三藏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,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外。一二日馬不
停蹄,早至法門寺。本寺住持上房長老,帶領眾僧有五百餘人,兩邊羅列,接至
裏面,相見獻茶。茶罷進齋,齋後不覺天晚。正是那:
影動星河近,月明無點塵。
雁聲鳴遠漢,砧韻響西鄰。
歸鳥棲枯樹,禪僧講梵音。
蒲團一榻上,坐到夜將分。
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,上西天取經的原由:有的說水遠山高,有的說路多虎 豹﹔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,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。三藏箝口不言,但以手指自心 ,點頭幾度。眾僧們莫解其意,合掌請問道:「法師指心點頭者,何也?」三藏 答曰:「心生,種種魔生﹔心滅,種種魔滅。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洪誓大 願,不由我不盡此心。這一去,定要到西天,見佛求經,使我們法輪回轉,願聖 主皇圖永固。」眾僧聞得此言,人人稱羨,個個宣揚,都叫一聲:「忠心赤膽大 闡法師!」誇讚不盡,請師入榻安寐。
早又是竹敲殘月落,雞唱曉雲生。那眾僧起來,收拾茶水、早齋。玄奘遂穿了袈 裟,上正殿,佛前禮拜道:「弟子陳玄奘,前往西天取經,但肉眼愚迷,不識活 佛真形。今願立誓:路中逢廟燒香,遇佛拜佛,遇塔掃塔。但願我佛慈悲,早現 丈六金身,賜真經,留傳東土。」祝罷,回方丈進齋。齋畢,那二從者整頓了鞍 馬,促趲行程。三藏出了山門,辭別眾僧。眾僧不忍分別,直送有十里之遙,噙 淚而返。三藏遂直西前進。正是那季秋天氣,但見: 數村木落蘆花碎,幾樹楓楊紅葉墜。路途煙雨故人稀,黃菊麗,山骨細,水寒荷 破人憔悴。白蘋紅蓼霜天雪,落霞孤鶩長空墜。依稀黯淡野雲飛,玄鳥去,賓鴻 至,嘹嘹嚦嚦聲宵碎。
師徒們行了數日,到了鞏州城,早有鞏州合屬官吏人等迎接入城中。安歇一夜, 次早出城前去。一路饑餐渴飲,夜住曉行,兩三日,又至河州衛。此乃是大唐的 山河邊界。早有鎮邊的總兵與本處僧道,聞得是欽差御弟法師上西方見佛,無不 恭敬。接至裏面供給了,著僧綱請往福原寺安歇。本寺僧人,一一參見,安排晚 齋。齋畢,吩咐二從者飽喂馬匹,天不明就行。
及雞方鳴,隨喚從者,卻又驚動寺僧,整治茶湯齋供。齋罷,出離邊界。這長老 心忙,太起早了。原來此時秋深時節,雞鳴得早,只好有四更天氣。一行三人, 連馬四口,迎著清霜,看著明月,行有數十里遠近,見一山嶺,只得撥草尋路, 說不盡崎嶇難走,又恐怕錯了路徑。正疑思之間,忽然失足,三人連馬都跌落坑 坎之中。三藏心慌,從者膽戰。卻才悚懼,又聞得裏面哮吼高呼,叫:「拿將來 !拿將來!」只見狂風滾滾,擁出五六十個妖邪,將三藏、從者揪了上去。這法 師戰戰兢兢的偷眼觀看,上面坐的那魔王十分兇惡。真個是: 雄威身凜凜,猛氣貌堂堂。電目飛光艷,雷聲振四方。鋸牙舒口外,鑿齒露腮旁。 錦繡圍身體,文斑裹脊梁。鋼鬍稀見肉,鉤爪利如霜。東海黃公懼,南山白額王。
諕得個三藏魂飛魄散,二從者骨軟筋麻。魔王喝令綁了。眾妖一齊將三人用繩索
綁縛。正要安排吞食,只聽得外面喧嘩,有人來報:「熊山君與特處士二位來也。」
三藏聞言,抬頭觀看,前走的是一條黑漢。你道他是怎生模樣:
雄豪多膽量,輕健夯身軀。
涉水惟兇力,跑林逞怒威。
向來符吉夢,今獨露英姿。
綠樹能攀折,知寒善諭時。
准靈惟顯處,故此號山君。
又見那後邊來的是一條胖漢。你道怎生模樣:
嵯峨雙角冠,端肅聳肩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