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又結之如此。其味深長,最宜潛玩。 右傳之九章。釋齊家治國。 所
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﹕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
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長,上聲。弟,去聲。倍,與背同。
絜,胡結 反。老老,所謂老吾老也。興,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。孤
者,幼而無父之稱。 絜,度也。矩,所以為方也。言此三者,上行下
效,捷於影響,所謂家齊而國 治也。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,而不可使
有一夫之不獲矣。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 同,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間各
得分願,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,而天下平矣。所 惡於上,毋以使下;
所惡於下,毋以事上;所惡於前,毋以先後;所惡於後, 毋以從前;
所惡於右,毋以交於左;所惡於左,毋以交於右﹕此之謂絜矩之 道。
惡、先,並去聲。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。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,
則必 以此度下之心,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。不欲下之不忠於我,則
必以此度上之 心,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。至於前後左右,無不皆
然,則身之所處,上下、 四旁、長短、廣狹,彼此如一,而無不方
矣。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,又豈有 一夫之不獲哉。所操者約,而所
及者廣,此平天下之要道也。故章內之意,皆 自此而推之。詩云﹕“樂
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 之,此之謂民之父
母。樂,音洛。只,音紙。好、惡,並去聲,下並同。詩小 雅南山有
台之篇。只,語助辭。言能箴矩而以民心為己心,則是愛民如子,而
民愛之如父母矣。詩云﹕“節彼南山,維石岩岩,赫赫師尹,民具爾
瞻。”有 國者不可以不慎,闢則為天下戮矣。節,讀為截。闢,讀為
僻。僇,與戮同。 詩小雅節南山之篇。節,截然高大貌。師尹,周太
師尹氏也。具,俱也。闢, 偏也。言在上者人所瞻仰,不可不謹。若
不能絜矩而好惡殉於一己之偏,則身 弒國亡,為天下之大戮矣。詩
云﹕“殷之未喪師,克配上帝;儀監於殷,峻命 不易。”道得眾則得
國,失眾則失國。喪,去聲。儀,詩作宜。峻,詩作駿。 易,去聲。
詩文王篇。師,眾也。配,對也。配上帝,言其為天下君,而對乎 上
帝也。監,視也。峻,大也。不易,言難保也。道,言也。引詩而言
此,以 結上文兩節之意。有天下者,能存此心而不失,則所以絜矩而
與民同欲者,自 不能已矣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
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 此有用。先慎乎德,承上文不可不慎而言。
德,即所謂明德。有人,謂得眾。 有土,謂得國。有國則不患無財用
矣。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,本上文而言。外 本內末,爭民施奪。人君
以德為外,以財為內,則是爭斗其民,而施之以劫奪 之教也。蓋財者
人之所同欲,不能絜矩而欲專之,則民亦起而爭奪矣。是故財 聚則民
散,財散則民聚。外本內末故財聚,爭民施奪故民散,反是則有德而
有 人矣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悖,
布內反。 悖,逆也。此以言之出入,明貨之出入也。自先慎乎德以下
至此,又因財貨以 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。康誥曰﹕“惟命不於
常!”道善則得之,不善則 失之矣。道,言也。因上文引文王詩之意